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黉舍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金瓯无缺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增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
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诗词
一、诗词与中国画的结合点
1、诗词的性子
《全日制任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年)对中国现行基础教育阶段(九年一向制)各个阶段的阅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把感受语言的精美、激发门生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发展门生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无疑,古今良好诗词能够作为阅读教学的紧张材料。由于它情势简短整齐,音律精美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雄厚多采,有的称赞祖国大好河山和劳动人民巨大的创业精神,有的描写儿童生活情趣和男女爱情的真谛,也有的对实际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我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占据紧张的地位,是我国文化底蕴的结晶。把诗词作为阅读内容之一既可以熏陶情操又可以加强文化底蕴,由此,《课程标准》还保举了120篇(段)古试文。然而,目前学前儿童以吟咏古诗为豪,被称为“小神童”,小门生以吟咏为烦,以“负担”嘲讽。自大也好,嘲讽也罢,题目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诗词,更何况吸其精华了。诗歌是诗人撷取生活中最深刻、最典型的印象塑造意境的一个过程。其特点是高度、凝结、简练,其内容每每是跳跃式的。“印象”尽管可能因人、因情而异,在语言传承的过程中任有肯定的规律,比如玉轮代表忖量,杨柳代表送别,它们天然可作为体会诗歌的迅速,然而,诗中更多的是一草一木和一山一水,组合的不同就会营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寓意。
2、诗词的灵魂--意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意境”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宋代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诗画意境的表达,主张诗画一体;元代画家倪 瓒和钱选的“逸气”说以情构景、托物言志,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则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书写胸意”与“发挥景物”应有机结合起来;王国维认为,创辞应能够听从于创意,为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用在绘画上重要是在山水画得到敏捷发展的五代和宋元。①
3、鉴赏诗歌的思维过程--从抽象到详细
鉴赏诗歌是一个与塑造意境相逆的过程,是剖析理解意境的过程,是透过抽象笔墨领会详细情感的过程。有句话说,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必先懂得诗人塑造意境的艺术过程,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掌握了作诗,鉴赏天然就水到渠成了。然而,我们还有需要和能力作育这么多的诗人吗?若不必,那该怎么办?
二、中国山水画
1、中国山水画的性子
中国山水画于汉带初见端倪,在魏晋南北朝自力发展,于唐代步入青年,成熟于五代宋初,至此,确立了完整的典范画法。作画内容从清山绿水经水墨山水到巨石雄峰,代表作重要有顾恺之的《庐山图》、张志和的《渔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临流独坐图》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既是画家又是诗人。《渔歌》就是张志和根据颜鲁公赠他的《渔歌》的诗意和本身的生活环境进行创作的,反映了本身的生活情趣;王维的故乡诗大多是根据本身的隐居生活而创作的。②由此,山水画创作无不从中溢出粘稠的诗意美,也恰恰是诗意美化了山水画的体现,后来发展到直接在山水画中题诗,以求达到诗情画意有“韵味之致”。
2、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李可染于50年代末闲谈山水画,认为山水画最紧张的题目是“造山境”,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作为双重意义的范畴,既是审美要求,也是创作法则。山水画中的“缘物寄情、寓情于境”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画面体现情、境、意、趣,使意与境相互交融,物我合二为一,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相同一的产物。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天然环境的说明与解图,是体现人对大天然 思想感情。假如片面寻求天然科学的一壁,画的花、画的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在诗词里,每每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只字未提,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帆已经远了,消散了,送别的人还望着江水,好象心都随着帆和流水远去了……四句话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如何,尤其是最后两句,完全描写天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我们深深领会到了诗人对同伙告别的难过与深厚的友情。③
3、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从详细到抽象
作画如同作文,都作者情感的产物,实在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激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画家也要有登临山水的高雅,作画时才能身临其境;此外,画家还要钻研章法和文字。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既不是山水景致的呆板再现,也不是情感的肆虐奔放,而是通过具有不同体现力和塑造力的技法,通过创造某种意境那情与景有机融和,是为了“畅神”,是一个从详细到抽象的过程。山水画的空间感是虚境,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实”是“独钓”,“虚”是“寒江”,从远处看,“独钓”为中景,但马远并那样增强近景的交代,和远景一样悉数舍去 ,然而,从画面看来,任然远近分明。④
三、诗歌鉴赏与中国山水画创作是互逆的过程
1、逻辑上
人们熟悉事物总是遵循一个从详细--抽象--详细-……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有艺术性和美学性两个层面,艺术性层面是作者创作的文本,美学性层面是指读者将体裁详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作品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本,还包括将其详细化的过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将详细的情感抽象化的过程,是编码的过程,而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视角、意境来呈现主题,是一个“详细化”的过程。
2、迁移理论
所谓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向迁移、顺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之分。知识的相似性是知识见相互迁移的前提与基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过程或者说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所引起的。⑤显然,中国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是一种顺向的正向迁移作用,“意境”是两种学习的相似信息。
3、实际证实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寰宇里,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姐妹花,两者结合的题画诗更是诗歌艺术的奇葩。它以“有声画”与“无声诗”相结合,诗与画相得益彰,增强艺术的体现力和审美结果。历史上,很多大家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如米芾、唐寅等等。宋朝末年的皇帝画家宋徽宗赵拮在《芙蓉锦鸡图》上所题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百大百 。
锦鸡回首谛视着翩飞的双蝶,神气十足,跃 跃欲试,体现傲然自力的神态,显然是主题的所在。
四、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以上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习得中国山水画对鉴赏诗歌的正向迁移作用,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若有条件,笔者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该理论,以下是实验步骤:
1. 选择某校具有相称水平的三年级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中国山水画培训至五年级。培训时要遵循笔法和塑造意境的顺序,完成的作品内容不和在五年级要求鉴赏的内容为统一内容。
2 . 二年以后选择故意境的诗词10首,随即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名门生,混和后进行诗词鉴赏实验,密封效果进行考评,得出效果。
3. 用spss软件包吃力数据,比较两个班级,检验他们有没有明显差异,计算学习山水画对鉴赏诗词成绩的相干性。
4. 若两个班级有明显性差异,即学习山水画与鉴赏诗词有高相干性,则证实学习山水画对鉴赏诗词确实具有很现象迁移作用。
5. 实施阶段:向有关部门作出细致的汇报,为深化课程教育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中小门生的诗词教学提供较理想的学习策略。
解释:
①马兰:“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刑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6月,第16卷第二期。
②张光福著:《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253~256、315页。
③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人民日报》,1959年6月2日。
④陈海:“艺术想象与空白--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意识试析”,《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1期,第55~59页。
⑤李玉萍:“知识迁移与相似信息共振”,《晋阳学报》,2001年1月,第32~35页。
田丽,字文君,号兰奇,斋号紫云,1966年出生,祖籍河南平顶山,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协会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