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职业书画家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知识 >> 知识课堂 >> 浏览文章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浏览:
  • ——西方美学系统的历史演变 



  • 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美学系统,它们都有本身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历史演变上可以发现美学系统演变的规律。哲学系统尽管千差万别,但在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大的阶段,又各自形成了共同的特征,产生了三种哲学范式,由此也形成了三种美学范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出发,考察响应的美学系统的历史演变。 



  • 一 古代哲学的本体论与美学的客体性 



  • 古代西方美学的基础是古代西方哲学。古代西方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本体论,二是客体性。古希腊哲学已经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存在”是最抽象的范畴,对它的研究就是本体论。但是,古代哲学是在主体与客体分立的前提下来探究“存在”的,“存在”被看作是客观的实体,主体被排除在实体之外。古希腊哲学有多种系统,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基于实体观念,建立了实体本体论。所谓实体,是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哲学抽象,他们从直观的印象出发,认为世界是自力于人的客体,它就是实体或本体。古希腊哲学提出了实体或本体的概念,它的希腊文是ousia,拉丁文是substantia,英文是substance。实体与属性相对,人只能感知事物的属性,而属性是实体的体现。实体又称本体,本体与征象相对,是隐蔽在征象后面的本质,它是决定统统、产生统统的本原。总之,实体是事物的属性所依存的客体,而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西方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哲学,它具有客体性的倾向。古希腊哲学有多种情势,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但是,不管是唯物论照旧唯心论,它们都打上了实体本体论的烙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活着界的杂多征象中,数是同一统统的本原,因此数是实体(本体)。现实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把天然界的数量关系孤立地抽象出来,把它变成了决定统统的实体(本体),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柏拉图认为实际世界是不真实的,它不过是理念的摹本,只有理念才是世界的实体(本体)。柏拉图的理念不过是实际世界的抽象,而他却把理念当作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由原料加情势构成的,原料是物质性的,但只是潜能,不具有实际性,而情势则是构造性的,它使原料变成实际。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矛盾的,在原料和情势之间哪个是实体(本体)的题目上有二元论倾向,它一方面说实体是专名指称的个别事物,同时又有情势是实体的思想。到了中世纪,哲学神学化,天主作为世界的缔造者成为至高无上的实体(本体)。 


  • 西方古代哲学是古代人类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它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得稚子和存在着谬误。它的重要缺陷有两点:第一,主体与客体的分立。西方古代哲学在主体与客体星散的前提下来考察存在,存在被当作客体性的实体。这种主客二分的本体论统治了西方两千余年,直到当代才发生改变。现实上,主体与客体的星散只是理智的产物,主体与客体是互相融合、不可星散的。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存在范畴,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第二,囿于实体本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或本体,认为实体或本体支配着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体是古代哲学家的稚子的观念,世界并不是实体,而是人面对的意义世界,它与人已经不可分开地融合在一路了。存在不是实体的存在,不是物的存在,也不是客观化的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生存于其中的存在。本体观念同样是古代哲学家稚子的观念。不存在着作为万事万物本原的、决定统统的本体,这种本体论导致了玄学。正由于西方古代哲学存在着这些缺陷,西方近代哲学才由本体论转向熟悉论,建立了主体性哲学。 


  • 西方古代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实体观念出发,美成为客观的、自力于人之外的实体的属性。古代美学研究美自己的性子,而不是研究审美主体以及审美运动的性子。这就是说,古代美学具有客体性。二是从本体论出发,把美的本诘责题归属于本体论领域,美与本体相干,是本体的体现(征象)。它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决定统统的,美的本质可以从本体范畴推演出来。因此,古代美学具有玄学性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实体,因此美是由数量关系决定的协调。这个学派提出音乐之美在于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肯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的节奏的协调。他们还发现了“黄金分割”定律,作为视觉艺术的美的规范。这种美在情势协调的思想开启了欧洲情势主义美学的源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体,美是理念的光辉,审美是对理念的“凝神观照”。同时,他又把艺术与审美区分开来,认为艺术是对实际的模拟,而实际又是对理念的模拟,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间接的模拟。现实上,他认为美和艺术都分享了理念的光辉。柏拉图的理念是概念的实体化,他认为美是理念的体现或属性,是客观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不是理念的影子,而是由原料加情势构成的实体,因此艺术是对实际的模拟,而且这种模拟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模拟,即描述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事情。这就是影响欧洲两千余年的模拟说。模拟说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认为美是实际的体现,而且是实际的本质性的体现,因此也是本体的体现。中世纪美学成为神学的一部分,它认为真、善、美都是最高实体——天主的属性,天主是最高的美,是艺术和天然等感性事物之美的根源。美是协调等观念在中世纪也被继续下来,但这种协调被认为是天主创造的。 


  • 西方古代美学对审美征象进行了最初的探究,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美学思想系统,表现了古代人类对审美的理性熟悉,成为美学的珍贵的思想资源,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究。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上的缺陷,重要有两点:第一,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前提下,把美当作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孤立地研究美,而忽视了对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更没有从审美运动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客体性导致对主体性的抹杀,主体好像对审美碌碌无为,只是被动地接受美。而现实上,美不过是审美对象,不是实体。审美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审美对象不是冷冰冰的客体,它离不开主体的情感意志和直觉想象运动。归根结底审美是人的运动,美是人的创造对象,而不是物的属性。脱离了审美运动就没有美可言。第二,从实体本体论出发,企图通过对本体范畴的推演,得出美的本质,建立一种玄学的美学系统。其实,不同的审美运动就有不同的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不存在同一的美。因此,古代美学从实体本体论出发,企图通过对本体的推演找出普遍的美的本质,这是徒劳的。这种把万物都归结于一(本体)的玄学思路不能解决美的本诘责题,必然陷于困境。正像柏拉图所说的,有详细的美,如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和美的小姐,但找不到普遍的美,因而“美是难的”。正由于西方古代美学的这些缺陷,西方近代美学转向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建立了主体性美学。 



  • 二 近代哲学的熟悉论与美学的主体性 



  • 西方近代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熟悉论,二是主体性。西方近代哲学继续了古代哲学的实体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本体论,但是已经把研究的范围转移到熟悉论领域。在高扬理性的时代氛围中,近代哲学家对古代的实体本体论产生了嫌疑。他们认为古代哲学对实体的确定有独断论之嫌,实体或本体在属性、征象之后,人能否把握它?人的熟悉的限度何在?这些题目就成了近代哲学家思考的课题。于是,熟悉论就庖代了本体论成为近代哲学的领域。近代哲学仍然没有脱节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也没有否认实体(本体)的存在,只不过要先考察人的熟悉能力和限度,界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便使哲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理性的介入,决定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优胜性,客体被主体所构造和征服,主体成为存在的根据。近代哲学认为存在不是自力从容的客体,它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具有主体性。被黑格尔称为当代性的缔造者的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把自我作为存在的依据。康德建立了先验主体性哲学,即先验范畴构造征象世界的理论,从而确立了“人为天然立法”的主体性原则。黑格尔建立了本体论、熟悉论和辩证法同一的哲学系统,他让理念在历史活动中演化为万事万物,最后在绝对精神阶段达到自我熟悉、自我复归。绝对精神(理念)作为本体是客观化的,但这种客观化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主体意识的倒置情势,因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主体性哲学,只是它的主体既是逻辑主体又是历史主体。青年马克思也建立了主体性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运动,使天然人化。但他把主体性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实践的历史主体,从而战胜了唯心主义的主体性的片面性。 


  •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的熟悉能力的考察,并没有一定实体(本体)的存在,相反,却导致把实体(本体)排除在知识之外,并最终导致对实体(本体)概念的否定。休谟认为人的知识不会达到绝对的确实性,统统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依据风俗,如因果联系就是一种风俗性的联想,而不是事物间的真实关系。休谟否定了实体概念,他认为实体是假造的,是人的幻想的产物。不能感知实体,只能感知详细的属性,而这些属性互不雷同,自力存在,不能归结为实体的体现。因此,有关存在的终极性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他说:“因此,我们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特别的荟萃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评论辩论实体或对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他的意义。”[1]。康德划分了征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领域,征象领域是认知的对象,本体是信奉的对象;人只能熟悉征象,而不能熟悉本体。如许,实体(本体)就被虚置,它不再是存在的根据了。总之,近代哲学以主体性迫使实体(本体)概念退场,从而导致古典哲学的闭幕、当代哲学的产生。 


  • 近代哲学扬弃了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探究了人类的熟悉领域,并确立了主体性原则,这是其历史成果。同时,近代哲学也存在着缺陷。第一,近代熟悉论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尽管它已经把主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不再是客体支配主体,而是主体支配客体,但仍然没有脱节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仍然是在主客对立的前提下评论辩论主体性的。而且它也没脱节实体论,仍然预设了实体的存在,只不过从主体方面和在熟悉论领域来考察和认定实体。这注解近代哲学还没有解决其 





  • -------------------------------------------------------------------------------- 



  • [1]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 出发点题目,它必然要被消弭主客二元对立的当代哲学所庖代。第二,近代哲学确立的主体性原则自己既是历史的成果,又是历史的局限。因为在主客对立的前提下确定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是对世界的构造和征服,它成为存在的依据。在社会实践中,主体性(理性)哲学推动了社会的当代变革,但在当代性实现以后,其弊端表现,人的孤独、人与天然、社会的对立都述说着主体性的昏暗面。就哲学自己而言,主体性并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以及熟悉何以可能的题目。主体性哲学认为通过对客体的改造和征服,就可以实现自由。但是,无论在实践上照旧在理论上,这种观念都受到了否定。世界作为主体之外的客体,虽然在历史进程中赓续被人改造,因此人类也在实际意义上获得了肯定的自由。但是,客体仍然与主体对峙,永久不能完全被主体征服,这就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自由不可能实现。同样,世界作为主体之外的客体,虽然可以在实际意义上被熟悉,但它毕竟是“物自体”,主体不能构造它,也不能完全把握它,这就意味着在哲学意义上主体对客体的熟悉不可能。正由于主体性哲学存在着上述根本缺陷,因此,它必然要被当代主体间性哲学所庖代。 


  • 在近代熟悉论的、主体性的的哲学基础上,近代美学也被归于熟悉论,并具有了主体性。首先,近代美学家把美的本诘责题从本体论领域转移到熟悉论领域,它侧重于对美感和审美意识的研究,从主体对世界的熟悉角度来探究美的本质,把审美当尴尬刁难世界的一种特别的熟悉(包括情感体验)。其次,近代美学不再把美当作实体的属性,而当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许,美就具有了主体性。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把美学定名为“感性学”,即关于感性熟悉的科学,以区别于关于理性熟悉的逻辑学。康德把美学定位于相对于“知”和“意”的“情”的领域,认为熟悉(知)把握征象世界,意志(意)把握本体世界,而审美(情)是沟通征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桥梁。康德美学虽然为审美划出了一个自力的领域(情感世界),但它仍然具有熟悉论的属性,审美沟通征象与本体,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康德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建立了主体性美学。他不再把美当作实体的属性,不再考察作为客体的美的本质,而是考察审美意识运动。他把美等同于美感,认为美是“审美意象的体现”。康德认为审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美是“道德的象征”;崇高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庄严感等,这些思想都一定了美的本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表现了光显的主体性思想。席勒认为人有两种对立的要求,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情势)冲动,现实上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情势、人与社会、无意与必然的矛盾。审美作为游戏冲动战胜了二者的对立,“审美的人”成为由“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的过渡。显然,席勒把审美当作人的本性和必要,从而一定了审美的主体性。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系统,他把审美作为理念自我熟悉、自我复归的感性阶段,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现”的命题。这既是本体论的命题,也是熟悉论的命题,审美成为与宗教、哲学统一序列的人类精神的最高情势。同时,他也以客观唯心主义的情势一定了审美的主体性,审美成为人的自由创造。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也建立了主体性美学,但他把主体性建立在实践论的基础上,认为美是人化天然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区别于唯心主义美学的主体性。同时,青年马克思的主体性美学也孕育着主体间性的思想,它认为在审美运动中,客观世界已经充分人化,不再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不再是“简单粗陋的必要”的对象,而成为周全发展的人的对象,即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人在对象身上“直观自身”,浏览人的本质力量。 


  • 近代西方美学超越了古代的本体论美学和客体性美学,从熟悉论角度考察了审美运动,并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这是历史的成果,应该予以一定。但是,近代美学同样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首先,近代美学局限于熟悉论领域,把审美当作一种感性熟悉或感性领域的情感,虽然触及到了审美的某些本质的特性,但毕竟有片面性。由于审美不仅是一种熟悉,也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不是一样平常的熟悉、一样平常的情感,而是一种特别的生存体例和生存体验。当代西方美学突破了熟悉论而进入了存在论息争释学的领域,即从生存和生存体验的高度来研究审美运动。其次,近代美学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一定了审美是人性化的运动,这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主体性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前提下的,审美成为主体对客体的熟悉、情感态度或改造征服。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体例,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熟悉或征服关系。在主客对立关系中不能真正实现自由,主体既不能达到对世界的真正把握,也不能真正征服世界。只有突破主客关系,把世界由客体变为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世界和获得自由,从而进入审美境界。为了突破主体性的局限,当代西方美学就扬弃了主客对立前提下的主体性哲学,建立了主体间性美学。 



  • 三 当代哲学的存在论与美学的主体间性 



  • 当代西方哲学相对于西方古典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建筑于其上的当代西方美学相对于西方古典美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美学的当代转化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美学自身演变的效果。应当把当代西方美学作为建立当代中国美学的紧张的思想资源,予以批判地吸取。为此,应该科学地分析西方美学当代发展的规律,以便为建立中国当代美学提供借鉴。 


  • 我们先考察当代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当代西方哲学突破了古代哲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哲学的实体熟悉论,建立了存在论息争释学的哲学。同时,也扬弃了古代哲学的客体性和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自休谟和康德否认了熟悉可以把握实体(本体)之后,当代西方哲学闭幕了实体本体论哲学,它不再评论辩论实体(本体)是否存在,也不再探究实体(本体)是否可以熟悉,而是根本抛弃了实体(本体)观念,认为不是实体(本体)是否存在的题目,也不是实体(本体)能否熟悉的题目,而是评论辩论实体(本体)是否故意义的题目。实体(本体)是一个虚伪的概念,有关实体(本体)的题目是一个假题目,由于存在是主体参与其中的存在,主体与世界无法割裂,企图剥离主体(包括意识、文化、语言)而确定纯粹的实体(本体)只是一种不合理的假设,它没故意义。当代哲学以意义概念庖代了实体概念,它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意义世界,而意义是阐释的效果。同时,也不存在一个决定统统的本体。实体本体论企图在浩繁征象后面探求一个终极的本原(本体),并由这个本原来诠释统统征象,这也是玄学的玄想。当代西方哲学睁开了对实体论和玄学的批判,最闭幕束了实体论和玄学,并建立了以存在论息争释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系统。当代哲学扬弃了古代的本体论和近代的熟悉论,建立了存在论哲学息争释学哲学。它把存在不是理解为实体性的存在(即被海德格尔批判的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的错误),而是理解为人的存在即生存性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诠释性的,它能理解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论哲学和由此衍化生成的诠释学哲学。另一方面,因为在当代社会中主体性的负面作用突显出来,导致人与天然关系的严重和人与社会关系的严重,也因为主体性理论的缺陷,当代哲学也睁开了对主体性的批判,并建立了主体间性的哲学。主体间性哲学不再把世界看作实体、客体,而是看作另一个主体,并从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来考察存在。主体间性是指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成为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体验,从而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协调。当然,主体间性并不是非主体性,不是不要主体性,而是超越主体性,战胜其片面性,把与客体对立的主体转化为与主体交往的主体即交互主体,从而使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即自由的主体,也使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主体间性理论的建立是哲学当代发展的产物。胡塞尔建立了征象学哲学,它把意义的根据归结为先验自我,从而导致自我论。为了战胜这种先验主体性的片面性,他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以限定自我,并企图沟通自我与他人。因为其系统的限定,他仍然只是在主体与对象的框架内评论辩论主体间性,以主体的意向性作为构造对象世界的根据,因而不可能战胜先验主体性的片面性,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主体间性哲学。海德格尔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他先为存在正名,批判了传统哲学把存在当作“存在者”(即实体性的存在物)的错误,把存在还原为它的原本意义即世界的“展现”,认为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题目,就能把握存在。人的存在是领悟性的,只有通过一种特别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此在”,才能使存在的意义获得展现。由此他运用征象学方法建立了存在论哲学,并开启了当代诠释学。他认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共同的此在”即“共在”,从而确立了主体间性。但是,这个“共在”仍然限于人与人的关系,而没有扩展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且因为此在仅仅是存在展现的手段,因此共在也不是存在自己的属性。海德格尔后期提出了“寰宇神人四方游戏”说,意在破除人类中间主义,消弭片面的主体性哲学的影响,从而发展和确立了更为彻底的主体间性哲学。伽达默尔建立了哲学诠释学,它不是把对世界的阐释当尴尬刁难客观意义的揭示,而是当作把握存在自己的历史性的运动,是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以及达到的“视域融合”。他强调“让文本说话”,提出了“问答逻辑”。如许,世界、文本就不是客观的实体,而具有了主体的地位,这现实上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罗蒂的新诠释学提倡主体间的“对话”,强调意义的多元性。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理论,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沟通而解决主体性的困境。值得细致的是,被称为“建设性的后当代主义”继续和发展了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它拒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团体。例如其代表人物之一的大卫·格里芬就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积极的、内在地具有价值的,而非死气沉沉的、被动的、无价值的物质世界。我们与天然仅仅融合在一路,而不是异化于完全客观的世界。为此,他主张建立一门“返魅”的科学。这种“返魅”恰恰与启蒙理性的“祛魅”相对立,从而成为启蒙理性对宗教蒙昧的否定之否定。[1]总之,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存在论息争释学,并确立了主体间性。一方面,当代西方哲学适应了当代人的精神必要,企图战胜当代性(主体性)带来的悲观影响,解决人们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当代西方哲学也表现了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它肯定程度上解决了近代哲学带来的题目,分外是战胜实体论的残余以及主体性哲学的缺陷。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的弊病,但经过批判和扬弃,仍然是可资借鉴的紧张思想资源。 


  • 当代西方美学突破了熟悉论和主体性的桎梏,在存在论息争释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主体间性美学。它不再考察美的本诘责题,而是考察审美的性子。它不再把审美运动仅仅当作感性熟悉或情感体现,而是把审美当作一种生存体例和体验体例,即把审美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的展现,但“真”不是“逻辑”的真理,也不是事物的抽象的本质或理 





  • -------------------------------------------------------------------------------- 



  • [1] 参阅小约翰B·科布《建设性后当代主义》,《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第34页。 




  • 念的展现,而是此在(人的存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使被掩蔽的东西展现出来。如许,就进入“人诗意地栖居”的境界,而美就成为“真”的闪光。他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而走向诠释学,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通过语言使存在自己获得澄明,并使主体间在意义世界相遇;而艺术作为“诗性”的语言,是存在的展现。这里,审美成为人的一种自由的存在体例和对存在的透辟的领悟体例,并且具有了主体间性。征象学美学把审美当尴尬刁难世界的本质直观的体例,并与存在主义哲学融合,从而接受了主体间性思想。萨特、梅洛-庞蒂以及杜弗莱纳都认为艺术品不是客体,而是“对象”,是主体性的体现,不能透过其“表象”完全把握其实质,而只能在与艺术品的交往中理解它。因此,艺术品是类似具有主体性的“人”或“类主体”,人与艺术品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认为,美学是诠释学的一部分,审美是一种典范性的诠释,因此,艺术能够把握整个存在。它还认为,对艺术的诠释是问答和对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熟悉,而是自我主体与文本主体间的交流和互相理解。接受美学继续了诠释学美学路线,伊瑟尔提出文本具有“召唤结构”,并有一个“隐含的读者”,如许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就产生了创造性的意义。巴赫金提出了对话理论,他认为文学运动不是主体与客体的熟悉关系,不是主体独白的情势,而是主体对主体的理解,而理解是通过对话实现的。总之,当代西方美学的总趋势是走向存在论息争释学,并确立了审美的主体间性。这种趋势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历史的经验,吸取美学发展的当代成果,使之成为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的紧张思想资源。 



  • 来源:美学研究 作者:杨春时 


推荐会员
  • 曹瑞华
  • 姜亚君
  • 蒋冬至
  • 乔春起
  • 孙慧军
  • 杨航彪
  • 張來有
  • 刘红选
  • 李国森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职业书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zgzyshj@163.com  地址:中国宋庄粮仓艺术区  电话:010-80519871   18611000669  网站备案:京ICP备15032913号-1